大湾区是改革开放领头羊 要借鉴港澳的制度
 
时间:2019年2月27日

嘉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研究员 王福强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对中国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意味着什么?这一份近期规划到2022年、远期规划到2035年的重大规划纲要,给粤港澳地区、给整个中国、给全国的普通百姓又将带来什么呢?中国网《中国访谈》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研究员王福强。(杨佳  摄)

中国网:王老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访谈。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给整个开放大局带来什么呢?

王福强:珠三角+港澳形成的大湾区历来就是内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新兴地,港澳本身就是我们对外开放的窗口。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们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一座四面通透的亭子,四面通透,八面来风。事实上从招商引资,从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方面来说,我们已经有多种渠道了,我们就不必再单一依托港澳了。但是,新时期仍然要发挥港澳的作用。

新时期怎么发挥港澳的作用?难道港澳就没有作用了吗?不是。我们看一下,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港澳代表团时就提出了,港澳在国家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六种作用。这六种作用里,经济层面只有一种,其余都是制度层面的借鉴。所以在新时期,回到我刚才的题目,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挥港澳的作用,更多地是从制度的层面来向港澳学习。港澳有成熟的信用体系,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有清晰的政商关系,有国际认可度——它已经连续20多年被评为全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这些都是我们所欠缺的。我们的营商环境是否可以向他们学习?我们的国际信用体系怎么建设?我们的标准体系怎么搭建?

粤港澳大湾区里有三种标准体系,有欧盟的标准、有英联邦的标准、有我国的认证标准,这个标准是不互认的,我们的产品相当于通过港澳平台是走不出去的。举个小例子,就在中医药金属含量的指标方面,对于中医药这一块的标准,香港采用的是食品标准,而内地采用的是药品标准,香港标准显著高于内地,以至于内地的中医药产品无法经过香港在国际上销售。

这是一块很大的蛋糕,现在日本汉方药占了全世界95%的市场份额,传统中国医药竟然被国外领先,这是很可笑的。如果我们能利用好港澳的平台,利用好他们的标准检测优势,形成一个大湾区的标准体系,倒逼国内产品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定程度上就能从产业的角度激发国内产业升级。这是从产业角度来说。

从制度层面角度来说,我刚才说到营商环境怎么构建,知识产权怎么保护,像企业主体、企业运营规则的学习,企业从注册出生到运营成长,再到破产死亡,有一个过程,但国内现在让一个企业破产可以,让一个自然人破产可以吗?不可以。但香港就可以。所以好多的经济运行规则,我们都需要向港澳学习。

刚才说到了怎么形成一个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大湾区有什么担当,在新时期我们仍然要向港澳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制度、经验、制度体系,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要利用港澳的平台,利用港澳的高端服务业要素实现我们的“走出去”。因为内地和香港有很好的合作传统,香港经过这几十年的合作也非常了解内地的需求、内地的产业特点、内地的操作模式,他们支撑内地企业走出去是有优势的,是有经验的。同时,我理解这种全面开放新格局是一种双向开放,我们还要通过港澳平台引入国际高端要素,无论是人才、资本、技术,都要通过这个平台流进来。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客观地说,《瓦森纳协定》还在发挥作用,之所以美国制裁华为、中兴,它的依据也是《瓦森纳协定》。在《瓦森纳协定》还发挥作用的情况下,香港就是我们很好的缓冲带。我们要打好香港牌,利用港澳自由经济体的优势,破解贸易摩擦的困局,把港澳做成极具国际创新要素的主通道。同时,这种开放还要向内地开放,要向经济腹地开放,因为它要承担牵引、带动西南、华南发展的重任,所以要向内陆开放,甚至向东南亚开放。

中国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定会给全国其他地区带来很多的发展机遇,您认为这些机遇体现在哪些地方,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能给其他地区带来什么?

王福强:湾区的发展为其他地方创造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发展的三个动力源之一。中国的大湾区动力源和长三角动力源是不一样的,和京津冀也是有差别的,我在《焦点访谈》上也提到了,我们的主体是比较发达的民营企业,我们可以看耳熟能详的6个90%,这是深圳的特点——90%的市场主体是民营企业,90%的科创成果在民营企业,90%的创新平台在民营企业,90%的专利在民营企业。有这几个90%就证明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具有活力的。而京津冀是以央企国企为主,虽然它们有资金实力、有研发实力,但它们的决策机制相对不那么灵活,它们的市场反应机制也是不如大湾区迅捷的。长三角是以外资和国资为主,一定程度上来说,它的竞争力也不如大湾区。所以,如果说对其他区域的机遇和借鉴意义,首先从发展主体来说,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营经济,让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的主力军,这是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是大力发展科创。深圳30多年前是一个小渔村,现在GDP已经超越了“东方之珠”香港,这是难以想象的。它的面积要比香港小,资源又比香港少,在这种情况下它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很大程度上要靠科创。大湾区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首要任务,这也是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深圳的发展模式。所以,如果我们能通过科创寻求动力源,寻求发展新动能,那么就会支撑这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其他区域和板块来说也应该重点发展科创。

第三,要构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反观大湾区,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有很好的科创能力,有香港这种国际金融中心的融资支持,所以形成了一种很好的生态和一种良性循环,强者恒强,它们吸引了若干要素在富集区。我们可以看一下2017年和2018年的数据,大湾区是全国外来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2017年集聚了145万,2018年集聚了162万常住人口。这都是高端人口,高学历,包括海外回来的。这说明它们是有吸引力的,有什么吸引力呢?有科创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有就业机会,有产业支撑。所以,如何谋划、布局或者提升自身的产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觉得这也非常重要。

还有一点,一定要坚持双向开放,大湾区之所以发展起来,大湾区之所以成为大湾区,之所以成为中国对于开放的首要平台,我的话就是“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之所以成为领头羊,就是因为它是有惯性的,它的惯性是一直坚持开放。在新时期,国家又把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任赋予了大湾区,这就说明开放是主导、是生命。一个地方要发展,必须坚持开放,要整合国际国内的资源,要虚怀若谷。现在有些地方的发展就是封闭发展、自我发展、自我陶醉的模式,不注意协同,不注意和国际国内先发区后发区整合,所以造成了自己的区域分割,反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段冰;摄像/后期:王一辰;摄影:杨佳;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段冰;摄像/后期:王一辰;摄影:杨佳;主编:郑海滨